人工呼吸与心肺复苏(CPR)标准操作指南 ——掌握关键时刻的“生命重启术”
引言:急救,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
全球每年因心脏骤停导致的死亡中,90%发生在医院外。研究表明,4分钟内实施有效CPR可使存活率提升2-3倍。人工呼吸作为CPR的核心技术之一,能快速为缺氧组织供氧,为专业救援争取宝贵时间。
一、急救前的关键准备:安全评估与紧急响应
环境安全第一
检查现场是否存在触电、塌方、毒气等二次伤害风险,必要时将患者平移至安全区域。
案例警示:2024年某工地触电事故中,施救者未切断电源即接触患者,导致双人伤亡。快速判断意识与呼吸
轻拍双肩呼喊:“您还好吗?”
观察胸腹部起伏(5-10秒),
“濒死叹息样呼吸”视为无呼吸。
注:2025年指南强调,切勿因纠结“是否有脉搏”延误施救,非专业人员只需判断呼吸。启动应急反应系统
指定现场人员拨打急救电话(如中国120),并获取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。
如为窒息/溺水,立即开始CPR后再呼叫支援。
二、心肺复苏标准操作流程(C-A-B顺序)
C(Circulation):高质量胸外按压
- 姿势
:跪于患者一侧,双掌根重叠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。
- 深度:成人5-6厘米
,儿童约5厘米,婴儿4厘米。
- 频率:100-120次/分钟
(可默唱《Stayin' Alive》保持节奏)。
- 回弹
:确保胸部完全回弹,手掌不离开胸壁。
A(Airway):开放气道
- 仰头提颏法
:一手压前额,另手食指抬下颌骨,使耳垂与地面垂直。
- 怀疑颈椎伤时
:采用“推举下颌法”避免颈部移动。
B(Breathing):人工呼吸操作细则
- 防护准备
使用呼吸膜或透气衣物覆盖患者口鼻,避免直接接触体液。
- 正确通气方法
捏紧患者鼻翼,正常吸气后包紧其口部缓慢吹气1秒,
观察胸部隆起。
松开鼻翼让气体自然排出,重复第二次吹气。
技术要点:过度通气会减少静脉回流,2025年指南强调“可见胸廓起伏即可”。
按压-通气比例
- 成人
:30:2(每30次按压后2次人工呼吸)
- 儿童/婴儿
:单人施救30:2,双人15:2
三、人工呼吸的进阶场景应对
溺水者 | 先给予5次初始呼吸,立即开始CPR(2025年ILCOR强调无需控水) |
气管造口者 | 通过造口处吹气,同时封闭口鼻 |
面部创伤 | 采用口对鼻呼吸,保持气道开放 |
四、常见误区与科学纠偏
- “不做人工呼吸=无效施救”
真相:2020年后研究表明,未经培训者持续胸外按压同样有效,优于中断按压。
- “大力快速吹气更有效”
真相:过度通气导致胃胀气风险增加60%,应保持平缓吹气。
- “急救后患者苏醒即可离开”
法规提示: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84条,完成必要措施后需移交专业人员。
五、特殊人群操作规范
- 婴幼儿
:采用“口对口鼻”技术,吹气量以胸部起伏为度,避免过度用力。
- 孕妇
:按压点上移至胸骨中段,防止子宫压迫下腔静脉。
- 肥胖者
:采用“双手叠加+身体前倾”利用体重增加按压深度。
六、模拟训练与认证的重要性
- 技能衰减规律
:研究显示CPR技能在3-6个月后正确率下降50%,需定期复训。
- 推荐课程
:AHA HeartSaver(含AED使用)、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课程。
- 虚拟现实训练
:2025年推广的VR急救模拟器可提升47%的动作标准度。
结语:让每个公民成为生命的守护者
掌握人工呼吸与CPR不仅是一项技能,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。随着2025年《急救普及法》的实施,我国已将急救培训纳入中小学必修课。期待更多人跨出“旁观者效应”,用科学施救缔造生命奇迹。
“每一次按压,都是心跳的延续;每一口呼吸,都是希望的传递。”